历史上对九峰山的记载由来已久。据《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根据张步天教授《〈山海经〉考察路线图》,崌山即今龙门山,而成都市彭州市的九峰山诸山,又为龙门山脉高峰的主体部分。

《山海经》中次九经路线示意图
距今约227年的《嘉庆彭县志》记载:“在县西北中隋山北山极高大,北边茂州界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脉自茂州来,起伏奔赴二百余里,至此奇峰拔地,倚天耸然峙列者九……九峰东北曰青龙朱雀火焰天牙中曰背光西南曰仙人黄龙元武白虎诸峰。”

一百多年前的《光绪彭县志》记载:“彭县西北皆大山,磅礴幽邃,骈联九峰,叠峰层峦,豪峙杰立,时有一二岭白云之上,疑为云峰,及晴霁,诸峰尽出,乃知是山,大地倾其东南,蜀天缺其西北。”
1989年《彭县志》记载:“玉垒山支脉,北起彭、茂县界太子城,南止大宝乡连盖坪。主干有五峰,即太子城南2.5公里的仙人峰,又东南2.5公里的长年峰(又名黄龙峰),又东南5.5公里的天牙峰和与其相对峙的火焰峰(亦名九峰山)及背光峰(即三口锅,亦名玉垒山)。五峰皆险峻,一般海拔4000米以上,春秋亦积雪。晴日从平原远眺,雪峰如玉垒浮云。”
据以上史志推断,古蜀称九峰山,原指九座山峰,横亘在成都平原西边。九座山峰依银厂沟分列两边,高大威猛,直入云宵,遮天蔽日。九峰山又如玉垒空中,疑为仙景,为古蜀人所敬拜。古蜀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经过漫长历史沉淀,衍生出九座山峰优美的名称,分别为:青龙峰、朱雀峰、火焰峰、天牙峰、背光峰、仙人峰、黄龙峰、元武峰、白虎峰。

根据《嘉庆彭县志》和1989年《彭县志》的地图标记,结合地志资料、山脉走向和河系位置关系等,九座山峰标记如图
九峰山主峰为太子城,海拔高度4818米,为龙门山脉第二高峰(第一高峰为茂县与什邡市交界的龙门山脉主峰狮子王峰,海拔4910米)。太子城原名太子坟,为远古冰川运动造就的飞来峰,从各个方向看,其形状都恰似一座坟墓,故得其名。

太子坟形状恰似一座坟墓
近现代以来,九峰山各山峰名称几经变更,古人命名的山峰名称多数已不见踪影,而代之以红照壁、长年峰、黑卡、亮卡、光光山、三口锅、城墙壁、老君堂等名称。古蜀人命名的九峰山名称,具有历史和文化韵味,给人一种一探究竟、瞻仰揽胜的欲望和冲动,为开发和打造九峰山旅游资源具有基础性作用。
来源:成都市档案馆
作者单位:成都市档案馆